从品牌标识来看,涉嫌抄袭的痕迹也很严重。
从产品来看,安踏球鞋涉嫌抄袭耐克等鞋型事件屡出不穷,安踏安踏以运动鞋出身,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一个有绝对优势的市场领域,一直在经营的是品牌的事情,而产品方面的发展甚至不如鸿星尔克、361°。
二、产品线混乱
国内运动品牌都愿意花钱砸广告,也不愿意研究产品。在产品上走上了模仿和涉嫌抄袭的道路,造成国产运动品牌的产品线和产品力不足。品牌之所以伟大,在于产品的强大。国产运动品牌产品线混乱,无论是李宁还是安踏,他们的产品线都很长,从发束到运动服到体育器材,只要与运动有关的都有他们的产品。产品线的混乱导致消费者的认知混乱。俗话说多而不精,国产品牌需要集中精力做好某种品类、某个类型甚至某一产品,形成与其他品牌明显的区分,做优秀、特色的产品才能是品牌在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。
三、品牌形象定位模糊
国产运动品牌的形象定位非常模糊或者说非常相似,比如李宁、安踏、特步、361°、匹克和中国动向的定位都惊人的相似。产品方面篮球、慢跑、综合训练、运动休闲方面这六个品牌都有,加上LOGO的雷同,让国产运动品牌没有鲜明的品牌个性。参照国外运动品牌的定位,美津浓做排球领域的专注,阿迪达斯曾经在足球领域长期的强势姿态,以及耐克在篮球领域的绝对垄断,紧紧抓住品类资源尤为重要。
李宁、安踏、匹克等国产运动品牌高度类同的形象地位,让消费者的选择更加困难。没有明确的受众,没有特色的产品,没有个性的定位。品牌形象的模糊化和空洞,让国产运动品牌发展陷入低迷。
四、营销模式出现问题
无论是早期的李宁,还是后起的安踏、特步、匹克,都采用“品牌+批发”模式,也就是说李宁等品牌只负责前端的品牌营销、产品设计和生产,后端的零售全部交给代理商去做。当年借着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的东风,中国体育品牌在2007年至2010年间进入了高速发展期。短短几年时间里,众品牌争相在二三线甚至是四线城市大量开设门店,拓展自身的销售渠道。2009年,中国本土运动品牌李宁的收入规模甚至超过阿迪达斯,跃居中国体育用品市场第二名。
国产运动品牌盲目和迅速的扩张,导致库存压力增大,品牌影响力减弱。因此,2012年,国产运动品牌大规模关店潮爆发。只有361度去年店面数量小幅增长217家,其他五大品牌关店总数接近5000家。以李宁为首,从2011年的8255家减到2012年的6434家,减少了1821家李宁旗舰店。库存压力又导致国产运动品牌一直处在“特卖”的状态。“买一送一”、“最低3至4折”,成为了国产体育品牌经常打出的广告。
国产运动品牌从产品创新乏力到品牌形象模糊再到营销方式的错误,让其失去了与国外运动品牌竞争的能力。寒冬中,“改革”成为了运动品牌谋求的出路。前李宁品牌经理张庆说过,“行业洗牌是肯定的,没有哪个国家有这么多运动品牌。而在这轮竞争中,首先要做的就是渠道变革体系的构建”。
2014年国务院出台政策指出,要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、朝阳产业进行扶持,推动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。国产运动品牌能否在体育行业崛起之时,抓住时机进行变革,就要看各个国产运动品牌商如何经营了。
本文版权归怒马体育所有,交流合作联系微信&QQ:375952010
文/谦谦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